收藏本站
我的資料
   
查看手機網站
其他賬號登錄: 注冊 登錄

合肥文化傳媒公司,合肥影視廣告拍攝,合肥微電影拍攝,合肥廣告片,合肥企業宣傳片拍

安徽比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Anhui Bit Culture Media Co., Ltd.

影視知識|英國自由電影運動

 二維碼 182
發表時間:2020-03-20 16:55作者:1905電影網來源:http://edu.1905.com/archives/view/1459/

      1956年開始,英國電影學會的實驗基金會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共同資助一批有志于"復興英國電影藝術"的青年拍攝了一批短片,并陸續在英國國家資料影院公映。在上映影片的司時,這些青年導演聯合發表了一些聲明,宣布他們的創作目的是向社會上和電影界內部的保守觀念挑戰。他們強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要求重視日常生活題材和創作中的個性表現.他們強烈希望擺脫電影制片業的商業桎梏,取得創作自由。


2014101410560455767.jpg

林賽·安德森與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即《發條橙》中的男主角)


  在自由電影的名義下拍攝的影片都是以表現真人真事為內容的,但是這些影片的創作者們忌諱用紀錄性一詞來描寫他們的影片,因為他們認為,由于英國紀錄電影運動曾倡導用紀錄電影來為政府機構或社會團體的利益服務,紀錄性一詞已含有粉飾和美化現實的涵義。這一運動的倡導人林賽·安德森甚至宣稱,紀錄手法將妨礙電影杰作的產生。這些青年導演雖然對電影制片業持敵視態度,但并不反對同職業電影工作者進行合作。像瓦爾特·拉薩里約翰·弗萊徹等**電影攝影師都曾為他們拍攝影片。自由電影運動同當時出現在英國文學界和戲劇界的反對保守觀念的潮流也有密切聯系,例如以反保守著稱的劇作家約翰·奧斯本就同自由電影運動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創作上有過密切合作。


  自由電影運動的產生首先和英國當時的電影現狀有關。有感于五十年代英國電影的蕭條,從1956年開始,英國電影學會的實驗基金會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共同資助了一批有志于“復興英國電影藝術”的青年導演拍攝一批紀錄性短片,陸續在英國國家影院公映。從1956年2月至l959年,共拍攝放映了六套實驗性電影。這些作品被一群電影制作者及評論家放到了一起,其中以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卡萊爾·賴茲(Karel Reisz)、托尼·理查森(Tony Richardson)、沃爾特·拉塞利(Walter Lassally)和約翰·弗萊特(John Fletcher)為代表。


2014101410583564792.jpg


  自由電影運動于1959年宣告終結。是年3月,安德遜、卡萊爾·賴茲、拉薩里和弗菜徹等聯名發表一項聲明,宣布"自由電影已經死亡,自由電影萬歲!"導致這一運動迅速紇夭折的原因是經濟上難以維持。


    “自由電影”的特點,首先是長度很短,最長的是1958年賴茲的《我們都是藍佩斯區男孩》,片長52分鐘;其次,都是用手持16毫米的攝影機拍攝的,這種器材能利用同步紀錄附加的聲音編輯出一種印象主義的色彩。這些自由電影制作者將低成本的局限發揮成一種優點,正如安德森所說:用一個16毫米的攝影機和最低限度的資源,沒有資金用于技術,你不可能得到許多——對于商業電影來說。你無法制作一部標準的長片但你可以使用你的眼睛和耳朵。你可以闡述你的看法,你可以制作“詩意”。


        其思想觀點大致可概括為:一、強調電影制作者的自由;二、電影人應該成為當代社會的評論家;三、電影制作者和評論者應“承擔義務”。這些青年導演拍攝的所謂“自由電影”,大都表現的是真人真事,屬于紀錄片的范疇。不過,他們不愿用“紀錄性”一詞來界定他們的電影。他們認為英國紀錄電影運動曾倡導用紀錄電影來為政府機構或社會團體的利益服務,紀錄性一詞已含有粉飾和美化現實的涵義。林賽·安德森甚至宣稱,紀錄手法將妨礙電影杰作的產生。


2014101410531255670.jpg


  自由電影運動期間,托尼·理查森和賴茲聯臺導演的《媽媽不讓》(1955)、賴茲導演的《我們都是藍佩斯區的男孩》(1959)和林賽·安德森導演的《圣誕節以外的每一天》(1957)都鮮明地體現了青年導演的電影綱領。


      “自由電影”運動于1959年宣告終結。這一年的三月,安德森、賴茲等聯名發表聲明,宣布“自由電影”已經死亡。導致這一運動夭折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上的困難。


        自由電影運動結束后,安德森、賴茲和理查森等人陸續進入英國商業電影,成為拍攝故事片的**導演。自此,“自由電影”運動只有在英國的電影學院或者不列顛的電影院中被偶爾記起,但是它卻在國外受到關注,特別是對法國與意大利的電影產生重大影響。


        不過,“自由電影”的導演們在六十年代初期拍攝的一些影片,如理查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的滋味》(1961)和《孤獨的長跑者》(1962)、賴茲的《浪子春潮》(1960)、安德森的《如此體育生涯》(1963)等,由于在內容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自由電影運動的反叛精神,通常也被視為這一運動的產物。


       

           【來源:1905電影網】

分享到: